▲ 为防失联点击上方“离床医学”,再点击右上角的“···”,选择设为星标,文章每天自动推送
当我们去听讲座的时候,我们听到了什么?学到了什么?
前几年似乎突然少了......近两年忽而多起来!我们眼花缭乱、选择无据的那一刻,不禁自问:当我们去听讲座的时候,我们听到了什么?学到了什么?这里仅限于学术性讲座。任务派遣型、大学传授型、职称应试型、自娱自乐型(有偷笑)......不在此处讨论之列。一开始,我们自然是刚刚毕业。课本的知识,背着嫌多,用着嫌少;貌似无一不知,其实所知一无。这时候,不同于课堂讲授的纯学术性讲座,大家都会喜欢。老师所讲,新鲜丰富、着眼实务、营养无数;我们洗耳,恭听心注、升华感悟。这时候,我们如果能先有PPT原件,是最理想的情况。如果没有,那一定笔走龙蛇,强写强记;同时相机手机,噼里咔嚓。此时我们学到的,是PPT包含的信息本身。我们可以仔细理解每一句话、每一个图、每一个表格。细节和细节支撑起来的思维顺序、专业逻辑,就是我们学习的目的。显然这种情况很简单。我们准备好纸笔、放松大脑、闲适心情、美食在案、荷袖在畔,安安静静恭恭敬敬听写即可。如果某一句某一段不懂,可以课上课下提问,或左顾右盼交流,一般都会有满意的答复。这样听讲,当然是愉快的——我把这样的听讲,称为内敛型听讲。1. 课后一定要整理和复习。我个人的感受,当我们还是一张白纸时,一般的专业讲座,想当堂完全消化,很有难度。课后把笔记、照片、问答等重新整理,深入理解、落实要点、抓住本质、适度发散,有时还和同好适度讨论、诘责互问以加深理顺,都是很好的习惯。我现在还记得十多年前一开始听微生物学讲座(当时自己刚刚进入临床微生物学领域),两天下来记了A4纸20多页。之后又花了近一个月时间反复看,感觉收获满满——比课堂现场收获的二倍还多呢。2. 课上直接向讲者提问。爱学习、爱思考的亲,总是问题多多。不过因为是白纸,不知道问题是否值得一问;甚至都不知道,这个问题本身是否成立,“问题是不是有问题”。此时最好不要贸然提问。勇气固然可嘉,不过双方时间有限,最好先和小伙伴聊几句。如果大家都觉得这个问题好,再提问不迟。4. 无论课上提问还是课后交流,注意凝练自己的表达——短而明确。毕竟现场时间有限、专家时间宝贵,问题太啰嗦,不利于清晰沟通获得答案。笔者遇到过提问说了两分钟,自己都不知所云、铺陈如戏、讲不清楚、词不达意的情况,建议这样还是不要问了。根本没意义!过了基础阶段,我们有了高于书本的知识、有了深入实践的经验,此时听课,自然闲庭信步。此时我们不但能获得需要的知识,约略也可以体会到讲者的长处和不足,课程准备的精心与否。而讲者的逻辑,也会把我们带入到更深层的思考之中。有时候固然对方没有答案,但这种思考本身已经足具魅力,让我们甘之如饴。这样听讲,显然是思考性的——我把这样的听讲,称之为延展型听讲。1. 听课之前,最好把平时关于这个角度的问题、思考汇集一下。这样听讲过程中如果遇到了答案、升华了思念,那无疑会很开心。 2. 笔记一定要记,但不求全、不求多(多和全是基础阶段的笔记方式),只求新、求深。 3. 一定要记PPT的引文(这一点笔者特别强调)。一方面,引文体现了作者的阅读视野、知识风貌;另一方面,引文可以让我们回来后延伸阅读。可能讲解时只是一句话、一个图,但背后支撑ta的,是洋洋洒洒万言、丝丝缕缕千思。万言读罢,千思迴转,课上的那句话、那个图,自然如日中天、明晦斑斑。4. 有业界大咖点拨我,引文的第三个作用,是能够看出作者是否严谨、是否深入。显然,频繁的引用错误或引用不当,只能说明一个问题......由此可知,引文本身需要核准、核实。5. 一定要区分作者个人观点、研究规律、业界共识。显然,这体现了观念由个人、到团队、到业界的广泛普及程度。有些讲者故意混淆个人观点和客观规律,大家一定要明辨是非——不要被带沟里去;而严谨的讲者,对个人观点一方面会很谨慎、很内敛,不会信口开河,另一方面也会明确表示这是己见独出,避免误解。6. 对个人观点要去验证。一些讲者惯会操弄、噱头起哄。很多听者不明所以、盲从如缕。其实,或者就教于高手、或者阅读于金匮(Pubmed查一下),其中很多耸人听闻也就只有呵呵了。太阳底下无新事,对所谓的惊人之语,还是要求证一下,才是学人本分。7. 因为有了思考,所以一定会有提问。提问时,我建议同时另问一个知道答案的有一定难度的问题,试探一下这个讲者专业水平的下限。所谓观其书识其人,人——讲者本人,才是关键。我知道有些讲者自己是不作PPT的,自有入门者秉承旨意,更有第三方逢迎曲意......这种一问就会露馅。而真正的专业人员,一定能禁得住专业领域内的提问——而且能禁得住变换提问、深度提问;即使不知,也会坦言不知。此中交流,锋芒必现,不仅仅是专业知识,更能见到师道风范,让人赞叹观止、激赏不已!8. 就讲座内容,常常和内行切磋探讨。很多难处,对内行而言,可能就是一层窗户纸。9. 得有一点哲学的知识——升华层级和宏阔视野都需要。就是瞻之在前、忽焉在后这个感受,背后支撑ta的哲理思维。10. 结合自己平时的思考和实践——去想、去做——依然至理臻经!到了这个阶段——讲者已经比较熟了(听过很多遍,弱的讲者也不会选择去认真听),题目也比较熟了(顶级论文、顶级讲座都已了然在胸)——此时听讲,温故知新是一层,互证圆融是一层,最新见解更是一层。顶级专家的最新观点,一定不是在纸面上、书本杂志中,一定是在他的脑海里、回眸处、凝眉时。此时听讲,前沿之思考、画外之玄音,是讲者的妩媚,也是听者的际会!此时的讲座,只有两个人——一个讲者留心,一个听者眷顾!也只有有限的一个两个点(新东西,不可能很多)——如第一瓣春花飘雨,似第一粒种子凝实。这样听讲,显然是知音性质的——我把这样的听讲,称之为问对型听讲。邵子有《渔樵问对》,化缘借用一下。此处我能给“大家”——估计也没几个人了^_^ ——的建议是:1. ......我也没有什么高深建议,我自己还远没有到这一层(此处有泪水)。2. 如果勉强建议的话,可以换个角度、换个层面、换个视野、换个思路、换个方式来听讲、来学习、来思考。比如,从哲学的角度、从学科之外、从逻辑之内、从对立面、具象抽象宏观微观等转换一下、......3. 可以超脱细节。有的细节里有魔鬼、有大道,有的细节——其实大多数细节没什么意义。超脱细节、问道天路,既可以宏观视域,也有掌控的乐趣——何不超脱些则个!4. 避免主观——对大多数科学分支、生物医学细列(不是系列),主观都是大敌。见过超一流教授甘为段子手的,也见过三家村姥姥信口开河的!真跪了......真正的学者,首先是客观严谨,而客观严谨基础上的主观推理,才是画龙点睛、江海一彤。5. 注定是孤独的——要以孤独为乐;讲座互动遇到了知音,更是一乐——此时天香桂子、珽璧(不是蓬荜)生辉、高山流水、惺惺相随!——怎一个开心了得!笔者喜欢听讲座——天生是个小学生,一直长不大。近来也有好友惑于讲座培训之多,不知所措。故而胡诌小文一篇,骗些零碎银子打酒看花!大家一笑,知者反馈、欢者打赏、厌者怒怼、亲者继往,一并谢过!^_^各位亲,大家听讲座有什么好的经验,给我留言分享。天下友好同学哦!那个谁,不要忘记给我印章啊啊!